時政要聞
大河網 11月1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發布會,通報了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進展。
同日,河南省安陽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備受關注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即將于2022年11月16日對外開放。
鳥瞰中國文字博物館全景(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2022年10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殷墟遺址并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在歷史上曾傳播到許多東亞鄰國,形成漢字文化圈。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漢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也在積極地把漢字介紹給世界。從甲骨文的研究到漢字文化的傳播,河南致力于踐行總書記重要囑托,讓“深藏閨中”的古老文字和漢字文化走近大眾、走向世界。
研究:甲骨文發現總計約15萬片,單字數量已逾4000字
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會上介紹,殷墟甲骨共有三次重要發現,分別是殷墟內出土數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確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價值獨特的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早在2017年,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在贏得世界范圍的認同與尊重的同時,也對推動甲骨學研究意義重大寄予世界別樣的“眼光”。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時強調:“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從一個個被釋譯的靜態漢字中步入動態的歷史文化圈;從數千年前造字者的邏輯里發現當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甲骨文發現總計約15萬片,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有35000余片,單字數量已逾4000字,甲骨文資料整理、分期斷代、文字考釋、商史研究、工具書編纂出版、人才培養等方面成果豐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馮時表示,新時代甲骨學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學術積淀,更加注重與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及多學科的結合,對推動思想史、天文歷法、歷史地理相關領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詮釋中華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推進古文字、文物活化利用的“河南方案”不斷“上新”
甲骨文雪糕、甲骨文絲巾、甲骨文魔方……當下,甲骨文系列文創產品廣受熱捧,古老的文化元素在新時代不斷“上新”。2021年3月,殷墟遺址保護傳承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殷墟和甲骨文保護傳承上升為國家戰略。“殷墟、甲骨文始終是中華文明探索的出發點和基點,世界公認。我們持續推進殷墟考古就是要讓3000多年前的國家、城市、人鮮活起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
讓冷門絕學熱起來,安陽師范學院、中國文字博物館等相繼出版國內首部正式的甲骨學大學教科書《甲骨學初階》以及《甲骨學堂》《甲骨卜辭菁華》《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甲骨文成語故事》等一批甲骨專著和普及讀物,讓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甲骨文“飛入尋常百姓家”。
同時,甲骨學堂、研學實踐、數字展覽、專家講堂等一系列活動正在文字的集大成者——中國文字博物館火熱進行。
坐落于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一座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自2009年11月16日開館以來,中國文字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近1500萬人次。
圖為中國文字博物館開設的親子研學活動宣傳海報(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記者注意到,中國文字博物館IP形象名為“倉頡”,是以傳說中創造漢字的倉頡為創意原型設計的一套以漢字發展歷史為敘事線索的形象設計作品,由中國文字博物館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品牌授權IP設計研究所共同合作開發。
主形象設計靈感來自倉頡畫像,他身穿樹葉做成的披肩和袍子,披散著頭發、留著胡子、戴著由紅山玉龍設計成的眼鏡表現倉頡有四只眼睛的神奇記載。他腳下是時空穿梭門的入口,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時期的漢字呈現的不同載體加以裝飾。(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九個小倉頡的形象融入了不同的載體、字形、書體和時代特征,分別使用了甲骨與雕刻、金文與鑄刻、簡牘與紙張的書寫、雕版與活字印刷,直至激光照排與現代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元素。(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IP形象表情延展(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可以看到,整套設計試圖通過賦予人格化、添加敘事性、加強趣味化的設計方式來生動地傳播漢字文化與相關科普知識,于寓教于樂之中詮釋漢字發展史中漢字字形變化與呈現載體的密切關聯。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IP形象及衍生產品發布會上將推出倉頡IP形象紀念章、倉頡鑰匙鏈等一系列文創產品。
通過基礎組合、設立角色、故事化添加等方式,創作的各種主題的文字畫妙趣橫生;表情包、文字庫、共享平臺……用數字技術賦予古老的文字時代色彩,在當下更顯鮮活生命力。“目前,中國文字博物館數字中心的建設已經開始啟動,將發揮文字文物資源優勢,把中國文字文化以及文字所反映的中國精神通過數字化、智慧化的方式展現給全世界。”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劉紀獻介紹,利用網絡技術、虛擬技術、數字技術等促進古文字、文物的活化利用,向社會公眾提供沉浸式體驗、線上直播、云游博物館、在線展覽等服務,更好傳播文物歷史價值,弘揚民族精神和文化力量。
鏈接: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長啥樣?提前“劇透”
2020年5月,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續建工程建筑設計在形態上與主體館相輔相成。續建東西兩個場館,與主體館形成合抱之勢,俯視效果猶如漢字的“合”字,整體建筑兼具文化性和藝術性,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創新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理念。2022年10月,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先生根據三個場館功能屬性和發展定位進行命名:主體館為“宣文館”,續建工程東館為“徽文館”,續建工程西館為“博文館”。續建工程陳展有“漢字民俗”“字書瓊林”“書苑英華”“字里乾坤”四個專題展覽,涉及青銅器、拓片、墓志、瓷器、書法作品等各類展品600余件套。專題陳列立足新時代,以文字為媒介,側重文字應用體驗,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形式進行展陳設計,多維度、深層次展示中華傳統文化及其蘊含的核心價值,具有普及性和學術性雙重使命,是對主體館基本陳列的有力補充和拓展,將與基本陳列共同構建起系統完整的中國文字文化展陳體系。
“字里乾坤”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字書瓊林”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漢字民俗”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書苑英華”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劉紀獻介紹,續建工程四個專題展覽與主體館基本陳列相得益彰,“字書瓊林”的知識性,“書苑英華”的審美性,“漢字民俗”的親民性,“字里乾坤”的互動性,每個展廳都別具一格,更加全面地展示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
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展廳中的字里乾坤展廳(效果圖)。(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漢字公園位于中國文字博物館東西兩側,總占地面積214畝。公園建設將漢字文化的多維度表達方式融入景觀設計之中,通過特色水系、高低錯落的植物和色彩形態各異的建筑,把生態、自然、人文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漢字之源”“漢字之變”“漢字之趣”“漢字之美”“漢字之韻”“漢字力量”六個漢字文化展示園地,成為自然天成、新穎美觀、文化休閑、藝術享受的漢字文化特色主題公園。
“以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建成開放為契機,我們將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提高展陳質量,提供優質文化產品,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努力成為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和國際性文字文化交流平臺,成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增強文化自信的踐行者。”劉紀獻告訴記者。(申華)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大河網 11月1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發布會,通報了殷墟考古和甲骨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進展。
同日,河南省安陽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介紹,備受關注的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即將于2022年11月16日對外開放。
鳥瞰中國文字博物館全景(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2022年10月2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殷墟遺址并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載體,在歷史上曾傳播到許多東亞鄰國,形成漢字文化圈。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漢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中國也在積極地把漢字介紹給世界。從甲骨文的研究到漢字文化的傳播,河南致力于踐行總書記重要囑托,讓“深藏閨中”的古老文字和漢字文化走近大眾、走向世界。
研究:甲骨文發現總計約15萬片,單字數量已逾4000字
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會上介紹,殷墟甲骨共有三次重要發現,分別是殷墟內出土數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確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史料價值獨特的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早在2017年,甲骨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在贏得世界范圍的認同與尊重的同時,也對推動甲骨學研究意義重大寄予世界別樣的“眼光”。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時強調:“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形勢下,要確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傳承。”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從一個個被釋譯的靜態漢字中步入動態的歷史文化圈;從數千年前造字者的邏輯里發現當下生活的相似面貌……“甲骨文發現總計約15萬片,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有35000余片,單字數量已逾4000字,甲骨文資料整理、分期斷代、文字考釋、商史研究、工具書編纂出版、人才培養等方面成果豐碩。”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馮時表示,新時代甲骨學研究立足百余年深厚學術積淀,更加注重與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及多學科的結合,對推動思想史、天文歷法、歷史地理相關領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詮釋中華文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利用:推進古文字、文物活化利用的“河南方案”不斷“上新”
甲骨文雪糕、甲骨文絲巾、甲骨文魔方……當下,甲骨文系列文創產品廣受熱捧,古老的文化元素在新時代不斷“上新”。2021年3月,殷墟遺址保護傳承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殷墟和甲骨文保護傳承上升為國家戰略。“殷墟、甲骨文始終是中華文明探索的出發點和基點,世界公認。我們持續推進殷墟考古就是要讓3000多年前的國家、城市、人鮮活起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說。
讓冷門絕學熱起來,安陽師范學院、中國文字博物館等相繼出版國內首部正式的甲骨學大學教科書《甲骨學初階》以及《甲骨學堂》《甲骨卜辭菁華》《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甲骨文成語故事》等一批甲骨專著和普及讀物,讓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甲骨文“飛入尋常百姓家”。
同時,甲骨學堂、研學實踐、數字展覽、專家講堂等一系列活動正在文字的集大成者——中國文字博物館火熱進行。
坐落于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是經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一座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自2009年11月16日開館以來,中國文字博物館累計接待觀眾近1500萬人次。
圖為中國文字博物館開設的親子研學活動宣傳海報(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記者注意到,中國文字博物館IP形象名為“倉頡”,是以傳說中創造漢字的倉頡為創意原型設計的一套以漢字發展歷史為敘事線索的形象設計作品,由中國文字博物館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品牌授權IP設計研究所共同合作開發。
主形象設計靈感來自倉頡畫像,他身穿樹葉做成的披肩和袍子,披散著頭發、留著胡子、戴著由紅山玉龍設計成的眼鏡表現倉頡有四只眼睛的神奇記載。他腳下是時空穿梭門的入口,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時期的漢字呈現的不同載體加以裝飾。(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九個小倉頡的形象融入了不同的載體、字形、書體和時代特征,分別使用了甲骨與雕刻、金文與鑄刻、簡牘與紙張的書寫、雕版與活字印刷,直至激光照排與現代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元素。(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IP形象表情延展(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可以看到,整套設計試圖通過賦予人格化、添加敘事性、加強趣味化的設計方式來生動地傳播漢字文化與相關科普知識,于寓教于樂之中詮釋漢字發展史中漢字字形變化與呈現載體的密切關聯。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IP形象及衍生產品發布會上將推出倉頡IP形象紀念章、倉頡鑰匙鏈等一系列文創產品。
通過基礎組合、設立角色、故事化添加等方式,創作的各種主題的文字畫妙趣橫生;表情包、文字庫、共享平臺……用數字技術賦予古老的文字時代色彩,在當下更顯鮮活生命力。“目前,中國文字博物館數字中心的建設已經開始啟動,將發揮文字文物資源優勢,把中國文字文化以及文字所反映的中國精神通過數字化、智慧化的方式展現給全世界。”中國文字博物館黨委書記、常務副館長劉紀獻介紹,利用網絡技術、虛擬技術、數字技術等促進古文字、文物的活化利用,向社會公眾提供沉浸式體驗、線上直播、云游博物館、在線展覽等服務,更好傳播文物歷史價值,弘揚民族精神和文化力量。
鏈接: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長啥樣?提前“劇透”
2020年5月,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續建工程建筑設計在形態上與主體館相輔相成。續建東西兩個場館,與主體館形成合抱之勢,俯視效果猶如漢字的“合”字,整體建筑兼具文化性和藝術性,既有歷史厚重感,又有創新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理念。2022年10月,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先生根據三個場館功能屬性和發展定位進行命名:主體館為“宣文館”,續建工程東館為“徽文館”,續建工程西館為“博文館”。續建工程陳展有“漢字民俗”“字書瓊林”“書苑英華”“字里乾坤”四個專題展覽,涉及青銅器、拓片、墓志、瓷器、書法作品等各類展品600余件套。專題陳列立足新時代,以文字為媒介,側重文字應用體驗,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形式進行展陳設計,多維度、深層次展示中華傳統文化及其蘊含的核心價值,具有普及性和學術性雙重使命,是對主體館基本陳列的有力補充和拓展,將與基本陳列共同構建起系統完整的中國文字文化展陳體系。
“字里乾坤”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字書瓊林”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漢字民俗”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書苑英華”展覽(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劉紀獻介紹,續建工程四個專題展覽與主體館基本陳列相得益彰,“字書瓊林”的知識性,“書苑英華”的審美性,“漢字民俗”的親民性,“字里乾坤”的互動性,每個展廳都別具一格,更加全面地展示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
中國文字博物館續建展廳中的字里乾坤展廳(效果圖)。(中國文字博物館供圖)
漢字公園位于中國文字博物館東西兩側,總占地面積214畝。公園建設將漢字文化的多維度表達方式融入景觀設計之中,通過特色水系、高低錯落的植物和色彩形態各異的建筑,把生態、自然、人文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漢字之源”“漢字之變”“漢字之趣”“漢字之美”“漢字之韻”“漢字力量”六個漢字文化展示園地,成為自然天成、新穎美觀、文化休閑、藝術享受的漢字文化特色主題公園。
“以續建工程和漢字公園建成開放為契機,我們將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提高展陳質量,提供優質文化產品,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努力成為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窗口和國際性文字文化交流平臺,成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增強文化自信的踐行者。”劉紀獻告訴記者。(申華)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