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
為進一步傳播好、弘揚好、繼承好仲景精神,持續叫響仲景文化品牌,推動仲景文化走向世界,助力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由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省衛健委、河南日報社主辦,南陽市委網信辦、南陽市中醫藥管理局、河南國際傳播中心、大河網等承辦的仲景之光“新”耀世界網絡主題采風活動于2024年9月26日在南陽舉辦。
中醫藥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南陽考察調研,首站就來到醫圣祠,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繼承好、利用好、發展好中醫藥指明了方向。三年來,全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找準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關鍵點、著力點,全面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組建省中醫藥科學院,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醫療機構數、床位數和執業醫師數均居全國首位,以中醫醫院為主體,多層次、多形式、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作為醫圣張仲景故里、中醫祖庭醫圣祠的所在地、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南陽更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賡續仲景之光,弘揚中醫藥國粹,搶抓發展機遇,把中醫藥作為大民生、大產業、大事業,聚力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建設康養目的地,以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為抓手,重點做好“醫、藥、文”三篇文章,奮力打造全球中醫圣地、全國中醫高地、全國中醫藥名都。如今的南陽,特色診療、醫養、康養、藥膳等新業態發展迅猛,并成功躋身中國中藥產業綜合實力30強城市。
傳承是中醫藥的命脈所在。中醫藥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調和致中”“以人為本、懸壺濟世”等,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內核;同時還提倡“三因制宜、辨證論治”“固本培元、壯筋續骨”“大醫精誠、仁心仁術”等,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可以說,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推動中醫藥傳承發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萬世醫宗”張仲景,自幼就有“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的宏愿。看到百姓生病受苦,下定“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決心,認真梳理前人醫學理論,完成了被后世醫家贊譽為“方書之祖”“醫學春秋”的《傷寒雜病論》,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不僅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醫學專著;身為地方官,他體察民情,留心各種疾病,經常在公堂上給窮苦百姓切脈開方。仲景之光耀世界,中醫藥振興在當今。2010年,中醫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5年,屠呦呦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從中醫典籍中受到啟發,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取出青蒿素,轉化成一種強有力的抗瘧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創新是中醫藥的活力之源。中醫藥的創新,既包括對秘方驗方加以更新創造,又包括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中醫藥、完善中醫藥、振興中醫藥。可以說,中醫藥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在《傷寒雜病論》問世1800多年后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面對疫情大考,中醫藥再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彰顯了獨特的智慧和價值理念:“清肺排毒湯”,來源于《傷寒雜病論》中的4個經方,蘊含著中醫治療學調和陰陽的價值觀念;“辨證論治”,一人一策、隨證化裁、及時調整,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治未病”,通過適度勞逸、合理膳食、起居有常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對新冠肺炎的抵抗力、免疫力……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今許多患者看中醫,往往會拿著B超、CT等體檢報告,在勤求古訓、博采眾長的前提下,“能中會西”幾乎成為當代中醫醫師能力素養的“標配”。借助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科技手段不斷更新知識、提升技能,中醫藥可以更好地守護人類健康。
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一縷藥香穿越古今……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弘揚仲景之光,不斷提供更高質量的中醫藥服務,讓更多良醫良方競相涌現,中醫藥事業必將為維護人類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大河網特約評論員 樂兵)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為進一步傳播好、弘揚好、繼承好仲景精神,持續叫響仲景文化品牌,推動仲景文化走向世界,助力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由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省衛健委、河南日報社主辦,南陽市委網信辦、南陽市中醫藥管理局、河南國際傳播中心、大河網等承辦的仲景之光“新”耀世界網絡主題采風活動于2024年9月26日在南陽舉辦。
中醫藥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2021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南陽考察調研,首站就來到醫圣祠,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繼承好、利用好、發展好中醫藥指明了方向。三年來,全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找準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關鍵點、著力點,全面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組建省中醫藥科學院,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醫療機構數、床位數和執業醫師數均居全國首位,以中醫醫院為主體,多層次、多形式、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作為醫圣張仲景故里、中醫祖庭醫圣祠的所在地、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南陽更是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賡續仲景之光,弘揚中醫藥國粹,搶抓發展機遇,把中醫藥作為大民生、大產業、大事業,聚力打造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中心,建設康養目的地,以建設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為抓手,重點做好“醫、藥、文”三篇文章,奮力打造全球中醫圣地、全國中醫高地、全國中醫藥名都。如今的南陽,特色診療、醫養、康養、藥膳等新業態發展迅猛,并成功躋身中國中藥產業綜合實力30強城市。
傳承是中醫藥的命脈所在。中醫藥強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調和致中”“以人為本、懸壺濟世”等,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內核;同時還提倡“三因制宜、辨證論治”“固本培元、壯筋續骨”“大醫精誠、仁心仁術”等,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可以說,中醫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推動中醫藥傳承發展,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萬世醫宗”張仲景,自幼就有“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的宏愿。看到百姓生病受苦,下定“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決心,認真梳理前人醫學理論,完成了被后世醫家贊譽為“方書之祖”“醫學春秋”的《傷寒雜病論》,確立了六經辨證體系,不僅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治療傳染病的醫學專著;身為地方官,他體察民情,留心各種疾病,經常在公堂上給窮苦百姓切脈開方。仲景之光耀世界,中醫藥振興在當今。2010年,中醫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5年,屠呦呦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從中醫典籍中受到啟發,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取出青蒿素,轉化成一種強有力的抗瘧藥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創新是中醫藥的活力之源。中醫藥的創新,既包括對秘方驗方加以更新創造,又包括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中醫藥、完善中醫藥、振興中醫藥。可以說,中醫藥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在《傷寒雜病論》問世1800多年后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面對疫情大考,中醫藥再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抗疫答卷,彰顯了獨特的智慧和價值理念:“清肺排毒湯”,來源于《傷寒雜病論》中的4個經方,蘊含著中醫治療學調和陰陽的價值觀念;“辨證論治”,一人一策、隨證化裁、及時調整,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治未病”,通過適度勞逸、合理膳食、起居有常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對新冠肺炎的抵抗力、免疫力……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如今許多患者看中醫,往往會拿著B超、CT等體檢報告,在勤求古訓、博采眾長的前提下,“能中會西”幾乎成為當代中醫醫師能力素養的“標配”。借助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科技手段不斷更新知識、提升技能,中醫藥可以更好地守護人類健康。
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一縷藥香穿越古今……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弘揚仲景之光,不斷提供更高質量的中醫藥服務,讓更多良醫良方競相涌現,中醫藥事業必將為維護人類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大河網特約評論員 樂兵)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