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頻道
太倉,江蘇省蘇州市下轄的一個人口僅80多萬的縣級市。誰能想到,這座江南小城在德國的知名度甚至超過國內。目前,有530多家德國企業在此投資,這里被譽為“德企之鄉”。
今年前三季度,太倉全市新設德資項目29個,完成德資注冊外資1.46億美元。17家外企利潤再投資到資1.37億美元,同比增長48.3%。
“盡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但30年來這座距離上海50公里的城市已成為德企投資首選地,超過400家德企增資擴產彰顯了中國和歐洲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存。”英國《金融時報》這樣評價。
太倉的魅力何在?
“加倉”:超九成早期落戶德企增資擴產
作為冷軋帶鋼領域的“隱形冠軍”,德國威爾斯集團2005年落戶太倉以來,先后新增兩條生產線,規模快速增長。今年9月下旬,在德國漢堡舉辦的“太倉日”活動上,德國威爾斯集團總裁薄登伯博士分享了太倉公司的發展歷程。
“第一次來中國時我選擇在上海過夜,現在我更喜歡待在太倉。”薄登伯回憶,19年前到太倉建廠時周邊還都是農田,此后平均每年來一次,每次都會驚嘆于太倉不可思議的快速發展。
歲月流轉,曾經的農田上已“長”出鱗次櫛比的廠房。克恩-里伯斯、通快、海瑞恩……在威爾斯所處的太倉高新區南京東路上,不少公交站以德國企業命名。
從克恩-里伯斯站出發,4公里范圍內聚集了40多家外資企業,坐103路公交車,就能把新能源汽車的電驅系統配齊。要造一輛汽車,不出太倉就能找到70%的零部件。
今年3月,伯曼集團的輸送分揀系統項目正式開工,投資額達1億歐元。
開工現場機器轟鳴,不遠萬里飛來的伯曼集團首席執行官魯道夫·豪斯拉登鏟土奠基。“中國市場有很多增長機會,集團期待未來10年在中國業務量可以實現翻番。”他說。
“新朋友”項目落地,“老朋友”增資擴產。
舍弗勒集團深耕太倉29年,用13次增資表明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鞏固傳統客戶的同時,舍弗勒早在2010年前后便布局新能源業務。2023年11月,太倉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廠啟用。
“我們希望通過豐富的電驅動產品,更快響應中國客戶的需求。”舍弗勒集團汽車科技事業部首席執行官馬迪斯·青克說。
太倉累計吸引德資60億美元,德企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已形成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工業母機等產業集群。即使受新冠疫情影響,太倉3年間仍新引進德資項目131個。2023年,全市實際使用德資同比增長217.7%。
超530家德企集聚太倉,其中全球制造業“隱形冠軍”企業60多家。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有6家在太倉落戶,畝均產值高達1400萬元。
德國經濟研究所上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報告稱,德國企業仍將中國視為正在增長的龐大市場,并計劃將更多業務放在中國。
統計數據顯示,超九成早期落戶太倉的德企實現增資擴產。
尋路:同心同“德”的密碼
1993年,時任德企克恩-里伯斯CEO的斯坦姆博士來太倉考察。因這里與德國黑森林相似的水杉林引發思鄉之情,促成了頗具“偶然性”的投資,克恩-里伯斯成為首家入駐太倉的德企。30多年來,中德合作之路如何從“偶然”發展到“必然”?
——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上午10點還在上海徐匯區參加新辦公樓開業典禮,11點便現身太倉新工廠接受采訪,博馬科技全球采購和供應鏈管理副總裁高興對“滬太同城”贊不絕口。
作為全球銷量排名前五的渦輪增壓器制造商,博馬科技原來在上海奉賢區的生產基地難以拓展,2022年底在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重倉”30億元,今年9月將中國區總部和全球采購中心搬至太倉。
高鐵半小時、驅車1小時可達上海市中心;坐擁長江集裝箱第一大港太倉港,與上海港在全國率先實現港口通關一體化,貨物進入太倉港等同于進入上海港……“緊鄰國際大都市上海,卻沒有大城市的擁擠,歐洲原料進口可直抵建有保稅倉的太倉港。”薄登伯稱贊。
——“雙元制”教育帶來產業人才支撐。
“工學交替”培養高級技工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成為世界先進制造強國的“秘密武器”。2001年初,在中德兩國政府推動下,太倉成立國內首家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目前已建成15家“雙元制”培訓中心,制定了全國首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標準,成為國內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累計培養超1萬名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
“雙元制”成就了員工和企業的“雙贏”。億邁齒輪培養的100多名學徒,“幾乎沒有離開公司的”。海瑞恩培養的10多個“雙元制”學生畢業后甚至被德國總部錄取。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優質營商環境。
從拿地到開工通常情況需耗時半年,伯曼集團只用了3個月。“政府幫我們制定時間表,精確到每個半天需要干什么。”伯曼中國首席財務官黃曉樺告訴記者,太倉招商團隊體諒企業事務多,主動放棄休息時間,溝通大多在周末或晚上進行。
“我們很難拒絕這樣的誠意。”黃曉樺告訴記者。她對太倉市委主要領導赴德招商時說過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太倉干部從上到下都是招商員,我是頭一號。”
——“他鄉似故鄉”的德式生活氛圍。
德式酒店“瑪麗蒂姆”投入運營,在貝多芬音樂會客廳可以喝著咖啡沉浸式聆聽經典,德式餐吧“申德勒加油站”加的不是汽油而是正宗的德國啤酒……太倉斥資15億元打造的羅騰堡風情街,在江南水鄉復刻了一座德國中世紀古鎮,原汁原味的德式生活場景在這里隨處可見。
引入中德友好幼兒園,連續十多年舉辦慕尼黑啤酒節、中德藝術家沙龍等活動;公安部門擬向在太外籍人士發放“月季花”服務卡,交通出行、生活旅游可享受太倉市民的同等待遇。
展望:產業轉型以港強市
除了繼續加強對德合作,太倉還積極謀劃產業轉型、以港強市。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航空航天產業“乘風”而起。
太倉在高端裝備制造和先進材料等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正推動汽車產業零部件企業向航空航天產業零部件轉型,努力承接國內外航空航天產業轉移和上海大飛機產業溢出,2023年航空航天業產值達到200億元,2025年有望達到500億元。
“航空航天產業沒有10年見不到成效,慢培育、快轉型符合太倉產業發展的路徑。”太倉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剛說,太倉正在積極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已擁有產業鏈企業86家,并建成蘇州首家、省內第二家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
此外,從“物流港”到“物貿港”,港產城融合令人期待。
在太倉港區的海通(太倉)汽車碼頭堆場,一眼望不到頭的汽車方陣蔚為壯觀,數萬輛汽車在此集港,整裝待發,將運往世界各地。借助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東風,打造汽車江海聯運物流基地,是太倉向“物貿港”轉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太倉市副市長王莉萍表示,面向未來,太倉將堅持港口是支點、產業是支柱、城市是支撐,聯動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由“貨物量級”向“服務能級”轉變,打造具有鮮明港城特色的活力之城。
值得關注的是,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兩所知名高校在太倉相繼建成——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西北工業大學,在太倉建立新校區,將成為太倉千億級航空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專業特色圍繞著太倉重點產業布局量身打造。這在縣級市中極為鮮見。
有人比喻德國人的性格是“壁爐”,熱得慢,但也熱得持久。事實上,這種“關注長遠,重視品質”的特性,既是太倉與德國企業共同的理念,也是對雙方持久合作的完美注解。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太倉,江蘇省蘇州市下轄的一個人口僅80多萬的縣級市。誰能想到,這座江南小城在德國的知名度甚至超過國內。目前,有530多家德國企業在此投資,這里被譽為“德企之鄉”。
今年前三季度,太倉全市新設德資項目29個,完成德資注冊外資1.46億美元。17家外企利潤再投資到資1.37億美元,同比增長48.3%。
“盡管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但30年來這座距離上海50公里的城市已成為德企投資首選地,超過400家德企增資擴產彰顯了中國和歐洲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相互依存。”英國《金融時報》這樣評價。
太倉的魅力何在?
“加倉”:超九成早期落戶德企增資擴產
作為冷軋帶鋼領域的“隱形冠軍”,德國威爾斯集團2005年落戶太倉以來,先后新增兩條生產線,規模快速增長。今年9月下旬,在德國漢堡舉辦的“太倉日”活動上,德國威爾斯集團總裁薄登伯博士分享了太倉公司的發展歷程。
“第一次來中國時我選擇在上海過夜,現在我更喜歡待在太倉。”薄登伯回憶,19年前到太倉建廠時周邊還都是農田,此后平均每年來一次,每次都會驚嘆于太倉不可思議的快速發展。
歲月流轉,曾經的農田上已“長”出鱗次櫛比的廠房。克恩-里伯斯、通快、海瑞恩……在威爾斯所處的太倉高新區南京東路上,不少公交站以德國企業命名。
從克恩-里伯斯站出發,4公里范圍內聚集了40多家外資企業,坐103路公交車,就能把新能源汽車的電驅系統配齊。要造一輛汽車,不出太倉就能找到70%的零部件。
今年3月,伯曼集團的輸送分揀系統項目正式開工,投資額達1億歐元。
開工現場機器轟鳴,不遠萬里飛來的伯曼集團首席執行官魯道夫·豪斯拉登鏟土奠基。“中國市場有很多增長機會,集團期待未來10年在中國業務量可以實現翻番。”他說。
“新朋友”項目落地,“老朋友”增資擴產。
舍弗勒集團深耕太倉29年,用13次增資表明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鞏固傳統客戶的同時,舍弗勒早在2010年前后便布局新能源業務。2023年11月,太倉制造基地新能源二期工廠啟用。
“我們希望通過豐富的電驅動產品,更快響應中國客戶的需求。”舍弗勒集團汽車科技事業部首席執行官馬迪斯·青克說。
太倉累計吸引德資60億美元,德企年工業產值超600億元,已形成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工業母機等產業集群。即使受新冠疫情影響,太倉3年間仍新引進德資項目131個。2023年,全市實際使用德資同比增長217.7%。
超530家德企集聚太倉,其中全球制造業“隱形冠軍”企業60多家。德國前十大機床企業有6家在太倉落戶,畝均產值高達1400萬元。
德國經濟研究所上半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德國對華投資占德國海外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10.3%,為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報告稱,德國企業仍將中國視為正在增長的龐大市場,并計劃將更多業務放在中國。
統計數據顯示,超九成早期落戶太倉的德企實現增資擴產。
尋路:同心同“德”的密碼
1993年,時任德企克恩-里伯斯CEO的斯坦姆博士來太倉考察。因這里與德國黑森林相似的水杉林引發思鄉之情,促成了頗具“偶然性”的投資,克恩-里伯斯成為首家入駐太倉的德企。30多年來,中德合作之路如何從“偶然”發展到“必然”?
——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上午10點還在上海徐匯區參加新辦公樓開業典禮,11點便現身太倉新工廠接受采訪,博馬科技全球采購和供應鏈管理副總裁高興對“滬太同城”贊不絕口。
作為全球銷量排名前五的渦輪增壓器制造商,博馬科技原來在上海奉賢區的生產基地難以拓展,2022年底在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重倉”30億元,今年9月將中國區總部和全球采購中心搬至太倉。
高鐵半小時、驅車1小時可達上海市中心;坐擁長江集裝箱第一大港太倉港,與上海港在全國率先實現港口通關一體化,貨物進入太倉港等同于進入上海港……“緊鄰國際大都市上海,卻沒有大城市的擁擠,歐洲原料進口可直抵建有保稅倉的太倉港。”薄登伯稱贊。
——“雙元制”教育帶來產業人才支撐。
“工學交替”培養高級技工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成為世界先進制造強國的“秘密武器”。2001年初,在中德兩國政府推動下,太倉成立國內首家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目前已建成15家“雙元制”培訓中心,制定了全國首個“雙元制”職業教育標準,成為國內最大的德國職業資格考試和培訓基地,累計培養超1萬名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
“雙元制”成就了員工和企業的“雙贏”。億邁齒輪培養的100多名學徒,“幾乎沒有離開公司的”。海瑞恩培養的10多個“雙元制”學生畢業后甚至被德國總部錄取。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優質營商環境。
從拿地到開工通常情況需耗時半年,伯曼集團只用了3個月。“政府幫我們制定時間表,精確到每個半天需要干什么。”伯曼中國首席財務官黃曉樺告訴記者,太倉招商團隊體諒企業事務多,主動放棄休息時間,溝通大多在周末或晚上進行。
“我們很難拒絕這樣的誠意。”黃曉樺告訴記者。她對太倉市委主要領導赴德招商時說過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太倉干部從上到下都是招商員,我是頭一號。”
——“他鄉似故鄉”的德式生活氛圍。
德式酒店“瑪麗蒂姆”投入運營,在貝多芬音樂會客廳可以喝著咖啡沉浸式聆聽經典,德式餐吧“申德勒加油站”加的不是汽油而是正宗的德國啤酒……太倉斥資15億元打造的羅騰堡風情街,在江南水鄉復刻了一座德國中世紀古鎮,原汁原味的德式生活場景在這里隨處可見。
引入中德友好幼兒園,連續十多年舉辦慕尼黑啤酒節、中德藝術家沙龍等活動;公安部門擬向在太外籍人士發放“月季花”服務卡,交通出行、生活旅游可享受太倉市民的同等待遇。
展望:產業轉型以港強市
除了繼續加強對德合作,太倉還積極謀劃產業轉型、以港強市。
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航空航天產業“乘風”而起。
太倉在高端裝備制造和先進材料等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正推動汽車產業零部件企業向航空航天產業零部件轉型,努力承接國內外航空航天產業轉移和上海大飛機產業溢出,2023年航空航天業產值達到200億元,2025年有望達到500億元。
“航空航天產業沒有10年見不到成效,慢培育、快轉型符合太倉產業發展的路徑。”太倉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剛說,太倉正在積極布局低空經濟新賽道,已擁有產業鏈企業86家,并建成蘇州首家、省內第二家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
此外,從“物流港”到“物貿港”,港產城融合令人期待。
在太倉港區的海通(太倉)汽車碼頭堆場,一眼望不到頭的汽車方陣蔚為壯觀,數萬輛汽車在此集港,整裝待發,將運往世界各地。借助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東風,打造汽車江海聯運物流基地,是太倉向“物貿港”轉型的重要抓手之一。
太倉市副市長王莉萍表示,面向未來,太倉將堅持港口是支點、產業是支柱、城市是支撐,聯動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實現由“貨物量級”向“服務能級”轉變,打造具有鮮明港城特色的活力之城。
值得關注的是,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兩所知名高校在太倉相繼建成——以“三航”(航空、航天、航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西北工業大學,在太倉建立新校區,將成為太倉千億級航空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聚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專業特色圍繞著太倉重點產業布局量身打造。這在縣級市中極為鮮見。
有人比喻德國人的性格是“壁爐”,熱得慢,但也熱得持久。事實上,這種“關注長遠,重視品質”的特性,既是太倉與德國企業共同的理念,也是對雙方持久合作的完美注解。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